比特币交易资讯

首页> 比特币交易资讯> 正文内容

哪里是 Web3 的福地?

发表于 5个月前 (07-21) 比特币交易资讯 17

作者:孟岩的区块链思考

最近我跑了半个地球,先后去了加纳首都阿克拉、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中东经济门户迪拜,当然还有辐射东南亚的新加坡和背靠中国内地的香港,主要是参加几个行业会议,顺便考察一下当地的 Web3 产业发展机遇。加上去年我跑过的卢旺达,长居的澳洲和一直最为关注的中国内地,我现在对于这些地方区块链和 Web3 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算是有一些直观认识和判断,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偏头防弹

首先要界定清楚,我说的“区块链和 Web3”到底是个什么,因为每次我讲这些内容的时候,就会有一帮人跳出来说,啥区块链?啥 Web3?跟 crypto 啥关系?为了对付这些偷袭的子弹,让我先偏一偏头,解释一下我的立场。

是这样的,区块链技术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叫加密数字经济,简称 crypto。跟其他产业一样,crypto 也有实体部分和交易部分。跟其他产业不一样的是,由于区块链本身就是价值互联网协议,自带交易基础设施,所以 crypto 在内部就可以完成资产的表达和交易,而不用像其他行业一样,要跑到一个专门的外部场所去交易。这个特点太突出了,太亮眼了,所以 crypto 行业最初这十年几乎所有的热点都是围绕交易环节展开的。但是这并不是说 crypto 没有实际业务,只要追问一句,你交易的资产是什么呢?那还是要由实际业务来决定。

现在在这个行业里,围绕实际业务,有三条进路。第一条进路就是投机赌博,现在这个行业里很多项目都是这种,前台一个币,后面全是戏。好一点的是 meme,明白告诉你我啥也没有,就是个文化衫,开放式赌局。比较恶劣的是装模作样做业务,外界以为有啥,其实都是假的,实际就是庞氏骗局。第二条进路是“产业区块链”或者 RWA,就是区块链数字资产对接现实世界里的业务。第三条进路是 Web3,典型代表就是比特币、以太坊、Solana 这种,下面确实有业务,而且这个东西是开放互联网里的基础设施或者应用。

我一直专注于产业区块链和 Web3 这两条路,认为这才是长期可持续的正路,我发起的项目也都是强调实际业务,慢是慢一点,但心里踏实,而且我坚信长期来说收益更大。当然我接触这个行业里大多数的玩家都是交易型的,捕捉交易机会获利,不太关注实际业务。

搞实际业务的和搞交易的,这两类人其实都需要。但我这样的人发表观点,很多时候就被交易型玩家所不理解甚至嘲讽,所以我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讲的是 crypto 行业里的“实体业务”部分,所以在叙述时,经常使用“区块链和 Web3”这么冗长的表述。至于有很多只搞交易,又不太善于思考的人,一口咬定 crypto 里没有实际业务,就是个纯赌局,这种浅薄愚蠢的观点,我就不花时间反驳了。

信息化大框架里的区块链和 Web3

不管是产业区块链还是 Web3,实际上都应该放在信息化的框架里来看待。信息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大过程,绵延了数万年,是个大框架。不过我们通常说的信息化,就最近这几十年的事儿,主要是基于数字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从军事工业萌芽,在企业端发展起来的。后来消费互联网异军突起,大大改变了整个信息化的路径和格局,创造了一个新范式。

现在,区块链和零知识证明等技术有可能创造第三个信息化的范式。这个新范式,在企业端的发展就是产业区块链和 RWA,在消费互联网端的发展就是 Web3。

为什么敢说是新范式?因为区块链重新定义了互联网中的账户体系和资源托管模型,这与现在的中心化互联网是从 DNA 上就不同,所以它要么完全发展不起来,只要发展起来,就一定是传统互联网没有见过的新物种。

而在数字时代,新物种无论现在多么弱小,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一旦长大,就可能带来一种你完全无力抵抗的新维度上的竞争。而在产业区块链和 Web3 之间,我的基本看法是,Web3 会比产业区块链来得更快更猛,所以现在应该聚焦于 Web3 的讨论。而要讨论 Web3 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发展机会,要先看看各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形式。

现在全球信息化的整体形势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中美两国在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竞赛,欧洲澳洲在失眠,而非洲和东南亚的高成长国家在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而新加坡和迪拜,则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吃到最大一块红利。

下面分不同地区谈一下我的印象。

失眠的欧洲和澳洲

欧洲和澳洲的情况表面很像。两个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都还不错,但没有出现引领性的大企业,实际应用的深度和创新水平比较中美差了一大块。对于区块链、Web3 和通证化这些新技术、新趋势,他们都知道,也都关注,但实际态度是叶公好龙。也就是说,原则上,既然是创新,都很欢迎很支持,但你要是当了真,认真去推动,那么一遇到具体问题、具体矛盾,马上就裹足不前。所以现在两个地区都是这样,眼睁睁的看着有这么个事,睡又睡不着,起又起不来,所以说是失眠。

不过我认为两个地区失眠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澳洲的问题是缺乏动力,自身日子太好过,创新这种事情,随遇而安,跟着美英走就是了。美国没有做起来的技术,咱也不急着抢那个头彩,英国没有定好监管规则,那咱就先等着。实际上我在澳洲居住多年,这里的管制比较宽松,市场不大不小,真的要积极做事做事的话,空间是有的。但是只要跟本地的公司或者人一合作,你就会发现他们没有多大积极性。但凡有点难处,就各种退堂鼓,天空飘来六个字:“懒得动,没必要”。

欧洲则不同,他们并非没有自主发展的想法,也不是看不到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但是他们的治理机制太复杂,条文繁琐,束缚太多,干不动。我在瑞士参加欧洲的 FinTech 会议,通证化(tokenization)是绝对主角。但是各方诸侯的发言,格式都差不多,先充分肯定区块链和通证化的价值和意义,表达对其长远前景的信心,然后一谈到当下,就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这个约束,那个限制。天下之事最不可为者,名为必由之路,实则有不测之坑。依我看,欧洲的事情难办。

所以两个地方都是失眠,一个是懒得动,一个是被绑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互锁的中国内地和香港

(这一部分公众号发表时有删减,全文请看我推特)

中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赢家,照理来说是 Web3 革命最有资格的引领者。但是历史反复证明,上一个周期的赢家,反而特别容易在下一个周期中掉队。很多人将此归结于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利益集团即使明明知道正确的方向,也会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舍大家保小家,选择保守的路径。但我认为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冒险精神和自我革命的血性还是有的,因为路径依赖并不是主要问题。如果说有问题,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认识上。

Web3 这个东西确实不是一般的产业,自带超强的交易性和投机性,活性十足,稍微一控制不好,就会引发金融方面的麻烦。而现在中国又处在一个对麻烦特别敏感、对稳定要求特别高的周期,面对 Web3 这种亦正亦邪的“坏小子”,要让决策者下决心就不那么容易。跟进吧,可能会冲击现有的大企业和产业格局,可能会引发一些乱象,还可能会加重金融监管负担。不跟吧,任由这个东西放到国际上去裂变反应,不知道人家会裂变出什么怪物,也不知道这样的怪物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搞不好就会倒过来令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在发展 Web3 这件事情上是有些举棋不定的,进则投鼠忌器,退则有踏空之忧。

很多人认为,香港作为一个区块链试验区,就承载着特殊使命,帮助中国大陆摸摸 Web3 的石头。

但是香港这个地方,虽然贵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其实核心的优势全部集中在金融交易上。你让他干点实体经济,“我不当大哥很久了”。当年搞互联网就没搞起来,如今连电影都不会拍了,现在指望他去独立探索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新范式,无论是从产业基础、人才储备还是市场规模,其实都是关山难越。所以在实践中,香港的公司,不管你天球河图,金人玉佛,我只聚焦“交易”这一点,因为只有这一件事情是香港的比较优势。这显然与为大陆探索 Web3 新范式这样的需求相去甚远。

当然,数字资产交易在 Web3 当中是一个关键节点,假如大陆的 Web3 产业能够发展起来,香港能够做好交易这一件事,也就足够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大陆等着你香港作为特区探索出一条道路来才好去发展 Web3,而香港等着你大陆 Web3 产业提供数字资产来交易赚手续费,两边互相等,谁也破不了局,就成了互锁局面了。

东南亚和非洲的大机会

中国如果在 Web3 方面不破局,那么全球最有可能开辟新局面、裂变新怪物的地区,一个当然还是美国,另一个,我以为就是东南亚和非洲。美国,我还没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最近两年,我到非洲和新加坡去的次数多,待的时间长,有些观察。

这几年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增长阶段,经济规模虽然还不大,但是卷入数亿人口,潜力很大,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于是这些国家正在经历第一次大规模 IT 和互联网建设。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陌生。所谓一鼓作气,第一次爬科技树,好奇心最重,心态最开放,诚意最足,积极性最高。这些国家现在就在这个阶段。

不过跟中国相比,他们的很多基础逻辑又有所不同。中国 IT 建设起步的时候,正是冷战结束,全球化势如破竹的历史阶段,所以中国基本上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引入美国技术和成套解决方案,并没有过多考虑什么自主可控、数据主权、隐私保护之类的需求。直到 2013 年棱镜门事件爆发以后才回来补这一课,并且走出了以消费互联网为核心架构、以超级互联网平台为主力的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现在亚非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也需要配套的 IT 建设,但是时代变了,逻辑也变了。一是全球化时代结束,中美在很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两虎相争,渔翁得利,这些国家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二是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的观念增强了,哪怕再弱小的国家和企业,也不愿意在外国大公司的数字棱镜里裸奔。三是互联网的巨大成功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得稍具规模的经济体,都希望扶植和建立自己的平台,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几个变化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就是原来美国大公司创造,后来由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演绎到极致的那种大公司扩张的模式,现在走不通了,或者至少阻力大大增加了。就拿数据隐私保护来说,原来的模式,大公司们只要跟用户签一纸承诺,然后隔三差五地发发公关稿自我标榜一下,就可以长驱直入,拿到用户的全部数据,背后想怎么卖怎么卖,想怎么分析怎么分析,所获得的收益统统装进自己腰包,用户别说反对,连知道都不知道。这样的好事,以后不会再有了。

现在这些国家搞互联网,都希望扶植自己的平台。外国大公司可以进来卖设备、卖技术、可以参与建设、可以帮着培养人才,但是你要直接把触角伸到我的经济末梢,让我们无条件加入你的网络,成为你大国网络平台的一个地市级子网,对不起,这个我懂,这个叫数字殖民主义,我们可没这么幼稚。

可是问题就在于,互联网这个东西是有网络效应的。中国互联网平台面向全中国,美国互联网公司面向除了中国的全世界,这样建立起来的网络才有规模效益,做大才能做强。你们每个国家不愿意加入一个大的网络,都要扶植自主平台,结果这一小片,那一小片,一个个都发育不良,不仅没有规模效益,而且给跨境的合作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对这个问题是了解的。我在加纳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有一个南非的行业领袖发言说,非洲人言必称非洲,但哪里有非洲?这里只是一个被殖民者碎片化的大陆,50 多个国家,48 种货币,内部经济交流无比繁琐,对外贸易远超大陆内的相互贸易,所以他想搞一个非洲数字经济共同体。我去卢旺达的时候发现,他们一个一千三百多万人的国家,类似“支付宝”这样的支付网络有十几个,大多只有几万到几十万用户,把这么点市场切得稀碎,哪家都做不大、做不强。同样的问题,东南亚也存在。

说到这里,区块链和 Web3 对于非洲和东南亚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一个是所有权明晰,二是防篡改,建共识,传递信任,三是价值网络下沉到互联网协议层,大家业务分开,但交易方面可以整合互联,利益也能共享,四是配合零知识证明等技术,隐私保护也能解决得很好。有这么多优点,再加上他们在信息化上初生牛犊不怕虎,又没有很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这就不难解释现在全世界对区块链和 Web3 技术最热情、最好奇的地区集中在非洲和东南亚了。

我在跟这些地方的人士交流的时候,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对于 Web3 技术质朴的热情和期待,他们是真的想用 Web3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其他地方,这种质朴的热情现在已经比较稀缺了,更多的人只关心怎么搞钱。而这也是我认为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进行 Web3 建设的一个重要风险。他们的监管能力比较弱,如果不小心被误导入歧途,爆几个雷,态度可能会瞬间一百八十度掉头。好在前面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不少,所以他们现在普遍也比较谨慎,不那么容易被忽悠。在区块链与 Web3 方面,他们比较认新加坡和国际清算行这样的机构。这也就给新加坡带来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机遇。

新加坡与迪拜:都是中心,但非常不一样

新加坡明显看到了东南亚和非洲信息化和数字经济的重大机遇,新加坡金管局(MAS)从几年前开始就启动了一系列的项目和计划,并且满世界到处开会。最近,MAS 提出了“全球一层链(GL1)”计划,牵头创建一个由各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共同支持、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跨境区块链,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加坡在区块链和 Web3 领域的战略意图。

明眼人不难看出,新加坡在区块链和 Web3 上的这些战略,完全不是为其国内市场考虑的,也不是打算像互联网大厂一样那么霸道地直接把自己的业务铺设到别国的经济末梢,而是以东南亚、非洲和其他地区为市场腹地,面向企业提供一个与现有范式共存相容、自愿加入、利益共享的价值网络。这个无疑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最大公约数,符合东南亚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新加坡本身在金融监管和金融科技领域具有全球的美誉度,特别是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心目中,堪称楷模,所以在我接触的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新加坡牵头的区块链和 Web3 计划,普遍是认可和信任的,也更少防备心。因此新加坡确实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对新加坡的意义很重大,如果新加坡能够在东南亚和非洲的信息化建设中充当一个主要的牵头者,并且把 GL1 这样的跨国数字经济区块链真正用起来,那么它就可以争取成为印太地区数字经济的首都。

但新加坡选择的这条路线,其实也包含了一个很强的假设,就是区块链和 Web3 是能够藏在传统互联网之后的,是企业的基础设施,而不面对普通用户。像 GL1 这样的链,我们称为“开放联盟链”,只是向现有的机构开放,普通用户还是沿用今天的方式使用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服务,与区块链隔离开。这样整个 Web3 的落地可以不破坏现有产业格局的情况下,由现有的政府机构和企业牵头,有序地推进。但如果这个假设出了问题怎么办?如果  Web3 将来通过社交或游戏的方式直接走向大规模应用,如果普通互联网用户都开始拥有一个或多个 Web3 账户,并在其中相互进行交流和交易,会发生什么?毫无疑问,这才是 Web3 最自然的业态,而这种业态势必会颠覆现有的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应用范式。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新加坡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

相比之下,迪拜对于 Web3 则采取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迪拜这个地方,建的像未来城市一样,但其实是特意做的表面功夫。阿联酋真正的财富中心在阿布扎比。迪拜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靠着超前的基建、宽松的监管和目前还不错的成本优势,大规模吸引外国人驻扎。迪拜本身并没有什么产业政策,“筑巢引凤,放任自由”,迪拜是真诚的,也是迪拜写在基因里的东西。我在迪拜参观了其历史博物馆,仔细学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在石油财富改变国家命运之前,迪拜只是一个靠采天然珍珠为生的阿拉伯穷苦小邦,这里的历代统治者都对商人采取极为宽松和友好的态度。过去迪拜是靠这个政策生存和发展下来,现在也是希望靠这个政策发达起来。

跟新加坡相比,迪拜对于 Web3 的理解差得很远。新加坡政府可能是全世界最懂区块链和 Web3 的政府,因为懂,所以新加坡有信心去设计战略,并且积极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但也因为懂,就会对某些业务说不。而迪拜则不同,迪拜这个城市,三百多万人口里 90% 都是外国人,从世界各地带来三百六十行,迪拜政府不可能每行都懂。既然不懂,就不会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产业支持,但同时也不会拒绝,所以迪拜政府也想得很清楚,唯有充分放松,任由各路能人大显身手。

在这种情况下,迪拜的优势是很突出的。如果有对宽松的监管有较高要求的业务,放在迪拜是最合适的。现在,迪拜变成了 crypto 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基地,就很清楚地表明了它的这个定位。

迪拜的另一个优势是成本。当然迪拜的成本不低,但分跟谁比,跟东南亚和中国内地比,肯定是很高,但如果是跟香港、新加坡相比,迪拜的成本就太有竞争力了。同样做一件事情,运营成本比新加坡降低一半,并不是很难达到的目标。因此面向国际市场、团队规模比较大、又要求监管宽松的业务,迪拜可能是不二之选。

所以比较起来,新加坡有明确的链上数字经济战略,并配套了相关政策和支持,目标是把握住亚非大批国家高速成长成为国际数字经济首都。迪拜并没有这样的战略,但是胜在宽松无为,成本尚有竞争力。

比较完这些地区,最后我做一个总结。

除非中国和美国对于 Web3 产业的态度突然出现戏剧性变化,否则区块链和 Web3 找不到像当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那样集各种有利条件于一身的单一大市场。因此,Web3 团队被迫在初创阶段就需要考虑全球的布局。在我看来,一个比较理想的策略是,立足新加坡和迪拜,积极配合新加坡的战略,把握东南亚和非洲搞初次信息化的市场机会,同时也利用好迪拜的监管环境和成本优势,做好全局优化。

这篇文章没有提到日、韩和美国,是重要的缺失。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我没有去过,因此没有发言权。好在下半年我有机会去一趟美国,到时候如果有收获的话,说不定会补一篇。

相关文章

比特币前100个“最脏”钱包中共存放着价值超8800万美元的BTC

7月16日消息,前100个所谓的“最脏的比特币地址”目前持有价值超过8800万美元的BTC,这些钱包被归类为包 […]

20亿美元流入 美国现货以太坊ETF交易量创历史新高

编译:区块链骑士 根据Farside Investors的数据,现货以太坊ETF的流入量在近四周内超过了20亿 […]

​以太坊ETF S-1表格获得批准,将于下周一正式上市

原创|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jk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正式批准与以太坊现货价格挂钩的交易所交易 […]

加入比特币交易,探索区块链世界!

探索DeFi,DApps, NFTs 和GameFi的世界,一起创造未来!

  • 方便快捷
    方便快捷

    随时随地都可在线赚钱

  • 性能稳定
    性能稳定

    响应速度快,放心有保障

  •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

    响应式布局,兼容各种设备

  • 持续更新
    持续更新

    不断升级维护,更好服务用户